一、小孩睪丸炎的常見原因
(一)感染因素
細菌感染
附睪炎蔓延是常見途徑。小兒附睪炎常因泌尿系統感染未及時控制,細菌經輸精管逆行進入附睪,進而波及睪丸。例如大腸桿菌、葡萄球菌等,這些細菌在尿道、膀胱等部位滋生后,通過輸精管的通道到達睪丸,引發炎癥。
血行感染也不容忽視。當小孩身體其他部位有感染病灶,如肺炎、扁桃體炎等,細菌入血后,可隨血液循環到達睪丸,在睪丸內繁殖,導致睪丸炎。
病毒感染
腮腺炎病毒是引發睪丸炎的重要病毒之一。在兒童時期,患流行性腮腺炎時,約 20% - 30% 的患兒可能并發睪丸炎。病毒通過血液循環到達睪丸,破壞睪丸組織,引起炎癥反應。
其他病毒如柯薩奇病毒、埃可病毒等,也可能通過同樣的血行途徑感染睪丸,雖然相對腮腺炎病毒引發睪丸炎的幾率較低,但也不可忽視。
寄生蟲感染
絲蟲病流行地區,小孩若感染絲蟲,成蟲可阻塞精索淋巴管,導致淋巴液回流不暢,進而引起睪丸鞘膜積液和睪丸炎。
血吸蟲感染時,蟲卵可在睪丸內沉積,引發免疫反應,導致睪丸組織損傷和炎癥。
(二)外傷因素
直接暴力
小孩活潑好動,在玩耍過程中,如不小心撞到會陰部,外力直接作用于睪丸,可能導致睪丸挫傷、破裂等。這種損傷會引起局部組織的炎癥反應,表現為睪丸炎的癥狀。
運動時,如騎自行車、玩輪滑等,若防護不當,會陰部受到劇烈撞擊,也可能損傷睪丸,引發炎癥。
醫源性損傷
在進行某些手術,如腹股溝疝修補術、隱睪下降固定術等,手術操作過程中若不小心損傷了睪丸的血管或輸精管,可能影響睪丸的血液供應或導致輸精管梗阻,進而引發睪丸炎。
醫療器械消毒不嚴格,在進行尿道檢查、導尿等操作時,可能將細菌帶入泌尿系統,引發感染,波及睪丸。
(三)其他因素
自身免疫性疾病
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,如幼年特發性關節炎、系統性紅斑狼瘡等,可能累及睪丸。身體的免疫系統錯誤地攻擊自身的睪丸組織,導致炎癥反應。
當小孩患有這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時,免疫系統處于紊亂狀態,會產生針對睪丸組織的自身抗體,從而引發睪丸炎。
過敏反應
小孩接觸某些過敏原,如特定的食物、藥物、花粉等,可能引發全身過敏反應,波及睪丸。過敏反應會導致睪丸內的血管通透性增加,血漿滲出,引起局部腫脹和炎癥。
例如,服用某些抗生素后,可能出現過敏癥狀,其中包括睪丸炎的表現,這是由于身體對藥物產生的過敏反應累及了睪丸組織。
二、小孩睪丸炎的預防方法
(一)預防感染
加強衛生教育
教導小孩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,如勤洗手,尤其是在飯前便后。手上沾染的細菌很容易通過觸摸等方式進入口腔,進而引發全身感染。
保持會陰部清潔,每天用溫水清洗,尤其是在夏天或運動后,要及時清洗,防止細菌滋生。
預防傳染病
按時接種疫苗,如腮腺炎疫苗、流感疫苗等。腮腺炎疫苗可以有效預防流行性腮腺炎及其并發的睪丸炎。
在傳染病流行季節,盡量避免帶小孩去人員密集、空氣不流通的場所,如商場、電影院等。如果必須前往,可佩戴口罩,減少感染風險。
積極治療原發病
當小孩患有泌尿系統感染、呼吸道感染等疾病時,要及時就醫,按醫囑規范治療,避免感染蔓延至睪丸。
對于患有慢性疾病,如糖尿病等的小孩,要積極控制病情,因為糖尿病患者免疫力較低,容易發生各種感染,包括睪丸炎。
(二)避免外傷
加強安全防護
在小孩進行戶外活動時,如玩耍、運動等,要確保有成人監護,防止意外碰撞。
給小孩配備合適的防護裝備,如騎自行車時佩戴頭盔、護膝、護襠等,減少因運動導致的會陰部受傷風險。
提高醫療質量
醫療機構應嚴格規范手術操作流程,提高手術醫生的技術水平,在進行可能涉及睪丸的手術時,盡量避免損傷睪丸及其血管、輸精管。
嚴格執行醫療器械消毒制度,確保尿道檢查、導尿等操作過程的無菌,防止醫源性感染引發睪丸炎。
(三)關注自身免疫和過敏情況
定期體檢
定期帶小孩進行體檢,及時發現潛在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或過敏問題。對于有家族遺傳病史的小孩,更要密切關注。
體檢項目中可包括血常規、免疫功能檢查等,以便早期發現免疫系統的異常。
避免接觸過敏原
了解小孩的過敏史,盡量避免小孩接觸已知的過敏原。例如,若小孩對某種食物過敏,應在飲食中嚴格避免該食物。
在使用新的藥物前,要詳細告知醫生小孩的過敏史,防止因藥物過敏引發睪丸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