苦蘵(學名:Physalis angulata Linn.),是茄科酸漿屬一年生草本植物。
它的莖單生或少數簇生,直立,有棱條,高可達80厘米,基部常帶紫紅色,上部多分枝。葉卵形至卵狀橢圓形,長3-6厘米,寬2-4厘米,頂端漸尖或急尖,基部楔形,偏斜,邊緣有不等大的鋸齒,兩面脈上有短柔毛,中脈在下面稍凸起,側脈每邊3-4條;葉柄長1-5厘米,有短柔毛?;▎紊谌~腋,花梗長6-16毫米,開花時直立,后來向下彎曲,密生短柔毛;花萼鐘狀,長約6毫米,密生柔毛,裂片披針形,長約4毫米;花冠淡黃色,喉部常有紫色斑紋,直徑6-10毫米,筒部隱于萼內,長約2.5毫米,檐部5淺裂,裂片近三角形,長約3毫米;雄蕊短于花冠,花藥淡黃綠色,長約1.5毫米;子房無毛,花柱長約4毫米,柱頭2淺裂。果萼卵球狀,直徑1.5-2.5厘米,薄紙質,漿果直徑約1.2厘米,成熟時黃色。種子圓盤狀,長約2毫米,綠黃色?;ㄆ?-10月,果期8-11月。
苦蘵常生長在海拔500米以下的開闊地或荒廢地。它對環境的適應能力較強,喜歡溫暖濕潤的氣候,在陽光充足、土壤肥沃且排水良好的地方生長較為旺盛。不過,它也能在一些較為貧瘠的土壤中生存。
苦蘵分布于中國東部、南部和西南部各省區。在國外,分布于印度、日本、朝鮮、中南半島至馬來西亞等地區。
1.藥用價值:苦蘵全草可入藥,其味甘、苦,性寒。具有清熱、解毒、利尿等功效。在傳統醫學中,常用于治療感冒、肺熱咳嗽、咽喉腫痛、牙齦腫痛、濕熱黃疸、痢疾、水腫、熱淋、天皰瘡、疔瘡等病癥。現代研究也表明,苦蘵含有多種化學成分,如黃酮類、甾體類、生物堿等,這些成分具有一定的藥理活性。
2.食用價值:苦蘵的果實味道酸甜可口,在一些地區,人們會將成熟的苦蘵果實洗凈后直接食用。不過,食用時需要注意適量,避免過量食用引起身體不適。
苦蘵雖然常見,但它具有一定的生態價值和對人類有益的功效,是大自然中一種值得關注的植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