種植牙手術聽起來或許并不復雜,簡單來說,醫生會先切開患者的牙齦,在牙槽骨上制備出合適的種植窩,然后將種植體植入其中,最后縫合創口 。但就是在這看似常規的操作過程中,卻潛藏著諸多危害。
創口裂開:手術中若縫合過緊或過松,都可能導致創口裂開。想象一下,創口就像一件縫補的衣服,線太緊容易崩開,太松又無法緊密貼合。而一旦創口裂開,外界的細菌就有了可乘之機,極易引發感染,讓原本就脆弱的手術創口雪上加霜。
出血風險:種植手術需要切開牙齦,損傷黏膜和牙槽骨,這必然會導致出血。通常情況下,術后輕微出血是正常現象,但如果術中損傷了較大血管,或者術后壓迫止血不充分,就可能出現出血不止的情況。嚴重的出血不僅會影響手術視野,干擾手術進程,還可能引發血腫,對患者造成進一步的傷害。
神經損傷:人體口腔內神經分布錯綜復雜,就像一張緊密的大網。在種植牙手術過程中,尤其是在下頜后牙區進行種植時,如果醫生操作不當,或者對患者口腔解剖結構不夠熟悉,種植體就有可能損傷下牙槽神經、頦神經等。一旦神經受損,患者可能會出現下唇麻木、感覺異常等癥狀,嚴重影響生活質量。比如,患者可能會在不知不覺中咬傷下唇,卻毫無知覺,給日常生活帶來諸多不便。
竇腔黏膜穿通:當在上頜進行種植牙手術時,如果患者的骨量不足,醫生在植入種植體過程中就有可能穿通上頜竇或鼻底黏膜。這就好比在建造房屋時,不小心把屋頂鑿穿了,外界的空氣、細菌等就會進入原本相對封閉的竇腔,從而引發感染,導致種植手術失敗。
術后初期的 “小麻煩”
手術成功結束并不意味著萬事大吉,術后初期,患者往往還得面臨一系列問題。
感染風險:這是術后較為常見且棘手的問題。種植牙手術雖然是在相對清潔的環境下進行,但口腔畢竟是一個有菌的環境。如果手術過程中消毒不徹底,或者患者術后口腔衛生維護不佳,細菌就可能在創口處滋生繁殖,引發感染。感染的癥狀通常表現為牙齦紅腫、疼痛,嚴重時會有滲出物、溢膿,部分患者還可能出現低燒,體溫一般不超過 38℃。一旦發生感染,輕者會影響種植體與牙槽骨的愈合,導致骨吸收;重者則可能造成種植牙失敗,需要取出種植體,待愈合后重新種植 。
局部腫脹:術后出現一定程度的局部腫脹是正常的生理反應,這是身體對手術創傷的一種防御機制。一般來說,腫脹在術后第二天最為明顯,隨后會逐漸消退,整個過程大約持續 3 - 5 天。腫脹的程度因人而異,與種植手術的復雜程度、種植體的數量以及患者自身的身體狀況都有關系。比如,同時種植多顆牙齒的患者,腫脹可能會比單顆種植的患者更嚴重;身體抵抗力較弱的患者,腫脹持續的時間可能也會相對較長。雖然腫脹是正常現象,但如果腫脹過于嚴重,或者持續時間過長,就需要及時就醫,以免引發其他并發癥。
創口裂開:除了手術中可能出現創口裂開的情況,術后也有一定幾率發生。術后如果患者不注意保護創口,過早咀嚼硬物,或者口腔內發生感染,都可能導致創口裂開。創口裂開不僅會讓患者感到疼痛,還會影響種植體的穩定性,增加感染的風險,進而影響種植牙的成功率。一旦發現創口裂開,患者應立即就醫,醫生會根據裂開的程度進行相應處理,如重新縫合、抗感染治療等。
長期使用的潛在隱患
牙齦炎與牙齦增生:種植牙使用過程中,若患者口腔衛生習慣不佳,食物殘渣、菌斑容易在種植體周圍堆積,進而引發牙齦炎。長期的炎癥刺激會導致牙齦組織異常增生,不僅影響美觀,還會破壞種植體周圍的軟組織環境,增加種植體周圍炎的發病風險。一旦發展為種植體周圍炎,種植體與牙槽骨之間的結合就會受到破壞,最終可能導致種植體松動、脫落。
邊緣性骨吸收:這是種植牙長期使用過程中較為常見且嚴重的問題。多種因素可導致邊緣性骨吸收,如種植體周圍炎、種植牙咬合力分布不均等。種植體周圍炎引發的炎癥細胞會釋放多種細胞因子,這些因子會破壞牙槽骨的正常代謝平衡,導致骨吸收。而咬合力分布不均,就像給種植體施加了不均衡的壓力,某些部位承受的壓力過大,長期作用下,牙槽骨無法承受,就會逐漸被吸收。邊緣性骨吸收會使種植體的穩定性逐漸下降,隨著骨吸收程度的加重,種植體最終可能松動脫落,導致種植牙修復失敗 。
種植體創傷:日常生活中,意外情況難以避免。種植牙如果遭受外力撞擊,比如摔倒時磕到牙齒、進食時咬到過硬的物體等,都可能導致種植體創傷。輕微的創傷可能僅表現為種植體周圍的軟組織損傷,患者會感到疼痛;嚴重的創傷則可能使種植體發生移位、松動,甚至折斷。一旦種植體出現嚴重創傷,往往需要重新評估種植體的情況,可能需要進行修復或重新種植,這無疑會給患者帶來更多的痛苦和經濟負擔。
機械折斷:種植體及相關的修復部件,如基臺、牙冠等,在長期的咀嚼過程中,會承受較大的咬合力。如果種植體的質量不佳,或者在設計、安裝過程中存在缺陷,導致應力分布不均,就容易發生機械折斷。比如,一些患者在使用種植牙時,經常咀嚼硬物,使種植體承受的壓力超出了其承受范圍,久而久之,就可能導致種植體或連接部件折斷。機械折斷不僅會影響種植牙的正常使用,還可能對口腔軟組織造成損傷,患者需要及時就醫進行修復或更換。
松動脫落:這是種植牙長期使用可能出現的最嚴重后果。除了上述提到的邊緣性骨吸收、種植體創傷、機械折斷等因素會導致種植體松動脫落外,隨著時間的推移,牙槽骨本身也會發生生理性的萎縮。牙槽骨萎縮會使種植體與牙槽骨之間的結合變得不緊密,從而增加種植體松動脫落的風險。一旦種植體松動脫落,患者不僅失去了種植牙的功能,還可能需要再次進行種植手術,而再次種植手術的難度和風險通常會比初次種植更高。
不容忽視的其他問題
過敏反應:雖說種植牙材料大多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,但仍有極少數人可能對種植體材料,如鈦合金等,產生過敏反應。過敏時,患者可能感到口腔內局部不適、瘙癢、刺痛,也會在咀嚼或咬合時感到局部疼痛,口腔內局部出現腫脹、出血。若不及時處理,過敏反應可能導致種植牙周圍的骨質吸收,影響種植牙的穩定性和使用壽命,嚴重時還可能引發感染、種植體松動、脫落等并發癥,甚至需要取出種植體。
美觀問題:種植牙若與周圍牙齒或牙齦匹配不佳,就容易出現美觀問題。例如,門牙種植后可能因牙齦修復不理想,導致牙齦萎縮,或是種植體設計不合理引發牙齦炎,影響美觀。種植牙過高,還可能導致面部不對稱,干擾正常咀嚼功能,引發顳下頜關節紊亂,出現關節疼痛、彈響等癥狀,這些不適還會對患者的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,使其產生自卑感或焦慮情緒。
長期維護問題:種植牙需要定期檢查和牙周保健,日常需保持良好的口腔衛生,每天刷牙兩次,使用牙線一次。每年至少進行一次口腔檢查,定期潔牙,以去除種植牙周圍的牙石和菌斑。若缺乏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,就可能導致種植體周圍牙齦炎癥。此外,種植牙在愈合期間需要避免咬硬物,完全愈合后也應盡量避免,以防損壞種植牙或周圍牙齒。
成本問題:種植牙通常費用較高,一線品牌收費大約在 1 萬到 2 萬元之間,二線品牌收費在 8000 - 15000 元之間,三線品牌收費在 5000 到 1 萬元之間 ,再加上手術中采取的術式及是否應用人工骨粉骨膜、是否應用自體骨移植等因素,都會影響種植牙的成本,一般每顆在 5500 - 25000 元之間。這對一些患者來說,可能是一筆不小的負擔,并且后期的維護成本也不低。
如何降低風險
雖然種植牙存在一定風險,但患者可以通過以下方式降低風險:
選擇正規醫療機構和專業醫生:正規醫療機構設備先進、消毒嚴格,醫生經驗豐富,能降低手術風險,提高成功率。在選擇時,要查看醫療機構是否有《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》,種植醫生是否具備口腔執業醫師資格證書,最好還經過專業的種植牙培訓并獲得相關認證。比如,可以通過網絡、朋友、家人等渠道了解醫療機構的口碑,選擇口碑好的機構;也可以要求查看醫生的資質證書,了解其專業背景和培訓經歷,以及完成的種植病例數量和成功率等。
做好術前檢查和評估:全面的術前檢查和精準的評估,能幫助醫生了解患者身體狀況和口腔條件,制定合適的種植方案。檢查項目一般包括全身情況檢查,如血常規、出血凝血時間、血糖、心血管系統、肝功能、腎功能以及傳染病篩查等;口腔一般檢查,如缺牙間隙、頜弓形態,鄰牙以及對頜牙的健康狀況、咬合關系,術區軟組織厚度、附著齦寬度以及口腔衛生情況等;影像學檢查,如頜骨骨量、骨密度、上頜竇內有無炎癥、竇底位置、頦孔以及下頜管的位置等。只有確認符合種植條件,才能進行種植手術。
遵循術后護理建議:術后護理對種植牙的成功和使用壽命至關重要。患者要嚴格按照醫囑服用抗生素及止痛藥,防止術后感染;飯后用漱口水或淡鹽水漱口,注意口腔衛生;術后 24 小時后可刷牙,但不能用力刷傷口;要進行有效全面的口腔清潔,尤其注意維護種植牙周圍的清潔,每天刷牙 2 - 3 次,配合使用牙線、牙間隙刷、沖牙器等,防止發生種植體黏膜炎或周圍炎;不能使用種植牙咬過硬或過韌的東西,如咬硬骨頭、硬堅果殼、掀開啤酒瓶蓋等;除了自我清潔外,定期復診也很重要,建議半年到一年一次,由專業醫生進行口腔維護,及時去除牙菌斑及牙結石,早期發現問題,及時干預治療;對于吸煙患者,要減少數量,最好戒煙;對于糖尿病患者,要密切關注血糖變化,良好控制血糖。